[回到版面]
回應模式
名 稱
E-mail
標 題
內 文
附加圖檔[] []
類別標籤(請以 , 逗號分隔多個標籤)
刪除用密碼(刪除文章用。英數字8字元以內)
  • 可附加圖檔類型:GIF, JPG, PNG, BMP, SWF,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
  • 附加圖檔最>大上傳資料量為 3000 KB。當回文時E-mail填入sage為不推文功能
  • 當檔案超過寬 200 像素、高 200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
  • 在文中張貼 YouTube 或 ニコニコ 完整網址可自動轉換成影片.
  • 鬧板、攻擊性發言、煽動性發言請無視、並且向管理員回報:[按此回報]

檔名:1433170029792.jpg - (441 KB, 971x1200) []
441 KB談GDP數字的局限性 名稱: 無名氏 [15/06/01(一)22:47 ID:ijMcFcZI] [] No.7818 2推 
王孟源的部落格 http://newsblog.chinatimes.com/duduong/archive/34051

我們談宏觀經濟就躲不開GDP,但是和其他社會人文現象的調查數據一樣,GDP只是對區域經濟生產力的一個不完美的近似估算,在真正應用GDP來做分析或決策的根據前,先了解它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。

首先,經濟學家眼中的所謂“產值”並不等同於“貢獻”,它本身不須要是有益或甚至是有意義的。例如我在前文《從少林來談宣傳和迷思》提到的詐騙手段,一旦金錢換了手,經濟學就把它算是一筆新產值,也就是說被騙的人花了錢來購買那個經驗,至於騙子編出來的這個經驗到底是“娛樂”呢,還是“學乖”,經濟學是不管的,反正已經賣了那個價錢了,就算是有那個價值。又如美國著名的香蕉人(Banana,黃皮白心的洋奴)章家敦每個禮拜都預言中國經濟會崩潰已經連續14年了,期間世界上每個國家都經歷了至少一次經濟衰退,唯一的例外恰是中國(我喜歡開玩笑說連壞了的鐘,每天都有兩次報的時間是正確的),但是這不妨礙章家敦發表1000多篇明顯錯誤的文章,也不妨礙他所收的稿費被算進GDP裡面去。

幾年前美國的高能物理部落格《Not Even Wrong》發生了一個有關GDP的爭論,有些Eggheads(蛋頭,亦即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術界人士)宣稱所有的新發明靠的都是以往物理界的發現,例如液晶電視靠了液晶的發現,所以GDP應該全算是物理學家的。這是犯了同樣的誤解;其實經濟學並不在乎誰有什麼功勞,產值只算給能收錢的人,所以在1990年代有幾年Bill Gates一個人的產值比全世界的程式師加起來還多。當時我不但在那個部落格指正了他們的錯誤(因而被圍攻),還指出高能理論界最高的產值來自Brian Greene所寫介紹超弦的暢銷書,但是既然裡面都是謊言,所以他對世界的實質貢獻其實是負值。聯想力豐富的讀者或許會問,詐騙所得算進產值,那麼搶劫所得算不算?其實依經濟學的邏輯應該是算的,但是經濟學家怕政治方面來的指責,所以把它做為特例排除了。不過歐洲有幾個國家(如英國)最近把販毒和賣淫都算進GDP,那麼搶劫就是下一步。

一旦定義了GDP,接下去就必須得到確實的數值。在主要經濟體裡一般是由政府相關單位每個月做一次內部計算,每月或每季公布一次。實際的手段是以會計和民調結合,所以不但像我這種半路出家的野和尚不明白全部的細節,絶大多數科班出身的經濟學家也是似懂非懂,常常只依紙面數據來做論斷,沒有注意到GDP的計算公式不但隨時間而變更,在國與國之間更是常有根本性的差異。例如美國的GDP裡有超過10%來自住屋(租房的算租金,自有的算等同價值),而中國的卻只有1%多一點,這並不代表中國房子建得有那麼爛,而主要是會計方法上的差異。又如美國的醫療佔GDP18%以上,中國卻只有4%;美國的律師賺GDP的4%,中國的連0.1%的零頭都沒有;這些是政治社會制度不同的結果,大部分的客觀學者認為美國的醫療和訴訟消費才是不正常不合理的。但是美國人仍然喜歡拿中國經濟的消費額佔GDP百分比低來說事;其實把住屋、醫療和訴訟三項去掉之後,中國的個人消費比美國的還發達(亦即佔GDP的百分比高);這部分是因為美國貧富不均很嚴重,而富人的收入有很大的百分比被存起來投資,另一方面,一般中產階級的錢被房貸、醫保和訴訟刮走了太多。

當一個國家有心作弊的時候,GDP的數字就更不可靠了。英國把販毒和賣淫都算進GDP,就是為了滿足歐盟的赤字規則(依GDP的百分比算的,所以GDP越高,赤字就可以越大)。我以前提過希臘在入歐元之前,對GDP和公債總額都做過弊。阿根廷過去15年的數字顯示它是南美洲發展最快的經濟之一,但是沒人真的相信。印度不但每次校正GDP的時候都會把過去的GDP往下調,以便未來的GDP可以往上吹,自從新總理Modi在去年上台之後更是變本加厲,推出全新的算法,結果GDP成長率浮腫的程度從歷史上的1%左右,跳到2-3%,以致連西方經濟學家都開始質疑。但是印度的GDP公式是國家機密,所以也沒有辦法確認問題所在。美國人喜歡說中共的數字也灌了水;奇怪的是中國對過往GDP的校正向來都是往上修的,美國人卻也假裝沒看見。

既然GDP的計算主要靠會計手段,那麼它自然也繼承了會計學裡先天的局限,尤其是沒有風險和機率的概念,所以帳目價值和實際價值可以相差甚巨。在有流動性高的市場時,可以用市場價格來彌補這個缺陷,但是有心人可以很容易地避開流動市場(如股票或公債)而改用金融衍生產品得到與現實無關的數字,前面提到的高盛為希臘做帳就是用這個辦法。其實矽谷的公司很喜歡發價外期權(Out-of-the-Money Option)而不是股票,也是基於同樣的金融工程考慮。報稅也是一樣靠會計;雖然價外期權很明顯是有價值的,在會計上的價值卻是0,所以個人不須要交所得稅(在美國一般是36%),只要交低得多的資本利得稅(18%)。這樣的避稅是合法的,只有當公司為了把價內期權(In-the-Money Option)假裝是價外期權而偽造日期時,才算犯法。

經濟產值依產品的普世性又可以分為兩類:一種是適合跨國貿易的,如汽車、電腦、石油,另一種則是局限在本地的,如房地產、醫療、律師(和上面提到的美國GDP浮腫項目吻合,這不是巧合)。在前項強的國家就會有貿易順差,如德國。理論上它的貨幣會因而增值,所以它的國內產品產值也會跟著上升;但是德國因為很聰明地把自己化為歐元區的一員,所以不但它和周邊市場的匯率是固定的,而且歐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也因為有歐豬成員而被平均下去,這樣對德國的貿易更有利,副作用就是德國的GDP看來很不起眼,其實它的經濟是強於這個表面數字的。美國則剛好相反;在過去40年有結構性的貿易逆差,照理美元應該跌下去,使它的本地性產值跟著降低,但是因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,所以它不顧貿易基礎而持續堅挺,結果美國的GDP成長率很好看,從1975年到2005年的成長率居然和此前30年差不多,其實不但對外大部分只有金融收入而不是貿易收入,而且佔了大半的本地性GDP是被嚴重高估的。人民幣目前定價很合理,對美元稍低,對日元和歐元則稍高。人民幣的匯率不能亂波動對實體經濟也很有幫助,不但風險減低,而且靠做匯榨錢的對衝基金就不能來搜刮;缺點是不利於做為國際儲備貨幣。

最近這兩天傳出消息,美國2015年第一季的GDP成長率被下修到負0.7%,很多中方的媒體和博客因此而開始唱衰美國經濟(例如《漢唐歸來》的小鳥,甚至還說明年之前美國就會崩潰)。其實美國經濟雖然的確在2008年後進入了新常態,長期成長率從3%降到1.5-2%,但是這一季的壞消息主要不是暫時性的波動就是帳面上的假象。前者主要是惡劣天氣,連綿的雪暴使生產力暫時降低。要談後者則必須先解釋一下中美GDP的另一個不同;經濟生產力當然會依時節而變,包括氣候和節日都會影響生產,所以一般政府會試圖把時節的效應過濾掉。中共的做法是把這一季的GDP與一年前同一季度的GDP相比來算年成長率(叫做“同比”),這是比較穩定簡單的算法,但是這個數字是過去四個季的成長,而不是單季的表現。美國人則只用本季和上一季度(即去年第四季)相比(叫做“環比”),然後減掉從第四季到新年第一季的結構性變動,最後再乘以四(這整個過程叫做“Normalization”)。如果做得對的話,一年四季的成長率對過去幾年做平均應該得到四個很接近的數字,但是近年來第一季的數字老是特別低,那麼就很有可能是美國商務部(Department of Commerce)把結構性變動算錯了。商務部自己也注意到了,已經開始複查。在商務部做出結論前,我想假設有帳面上的錯誤是比較合理的。
無名氏: 原來保七跟pmi下降不算衰退? (g.H5W4l. 15/06/02 11:45)
無名氏: 沒GDP增速當然說GDP增速不重要啦 (872alSeo 15/06/02 18:19)

【刪除文章】[]
刪除用密碼:
第一頁[0] 最後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