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回到版面]
回應模式
名 稱
E-mail
標 題
內 文
附加圖檔[] []
類別標籤(請以 , 逗號分隔多個標籤)
刪除用密碼(刪除文章用。英數字8字元以內)
  • 可附加圖檔類型:GIF, JPG, PNG, BMP, SWF,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
  • 附加圖檔最>大上傳資料量為 3000 KB。當回文時E-mail填入sage為不推文功能
  • 當檔案超過寬 180 像素、高 180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
  • 在文中張貼 YouTube 或 ニコニコ 完整網址可自動轉換成影片.
  • 鬧板、攻擊性發言、煽動性發言請無視、並且向管理員回報:[按此回報]

名稱: 無名氏 [17/09/12(二)00:28 ID:o.1kkNs2] [] No.79672  
雖然師兄跟親友勸我不要到處去問人
但是為了我的靈魂好 我覺得還是在這邊發問了

「打坐冥想,是不對的
冥想與妄想有何不同?
還沒證四聖諦的凡夫,沒有正見,正思維,冥想等同妄想

打坐之前的長時間修練是必要的
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平時就要修練
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才是在打坐中的修練

打坐時,通常有兩個路逕
1.止:止禪
最終目地是禪那,借由禪那可以脫離欲界的速生速死,在色界或無色界修練
2觀:觀禪
又稱啤婆舍那,修觀禪最後見到,諸法無常,法中無我,證入涅槃 」

打坐剛開始時會因專注而增加多巴胺,持續練習打坐一段時間後,就算不需再專注也能使念頭專一,這時候多巴胺的量就不會增加,而就會使血清素和腦內啡開始增加,血清素和腦內啡的增加會抑制多巴胺的生成,因此就會使使體內多巴胺減少不足,因而造成觸感遲鈍或失去觸感。


同修怎麼看?
名稱: 無名氏 [17/09/12(二)00:33 ID:o.1kkNs2] [] No.79673   
打坐中所指的「定」或是「靜」,除了「專注」之外,最重要的是「無我」,也就是自心對於境相的變化,「沒有分別」。

捨下分別,才能「息妄」,心地無執無求,才能體會到自己與環境合而為一;心地澄然清淨,才能明明白白的「觀照」環境的不斷流變。這樣的清楚觀照,是超越六根的,也就是說,並非透過六根來覺知的,但卻是如此的洞然明白。

所以,末學以為,禪定並不是「心死不生」,也不是「斷念滅覺」,它並沒有「剝奪」感覺,而是融合並「超越」所有的感官,而回歸「單純」且「全然」的「覺知」。這樣的覺知,是「真實」的感受萬物的不斷流變,所以不是「幻象」。

修行欲有所精進,端看自己能捨下幾分的我執分別。每消融一分的「自我」,心量才能寬大一分,「智慧」和「慈悲」也才能增長一分。 互勉之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名稱: 無名氏 [17/09/12(二)00:33 ID:o.1kkNs2] [] No.79674 1推  
赫伯特‧本森(HerBert Benson)在《鬆弛反應》中說道:「許多人,如果連續數周每天一次冥想幾個小時,便往往產生出幻覺。」

依照本森看來,產生幻覺的原因,或者是因為未心理已經失常的人先選擇通過冥想來尋求療效,或者是因長時間的冥想而造成的「感覺剝奪」。

我好奇於他把感覺剝奪分析為產生幻覺的原因,而我以為這是不合適的,至少它是一個以偏概全的結論。

本森所設想的或者意指的幻覺機制是:當冥想者經歷了長時間以「止」為主的冥想後,他或她的義式範圍遍逐漸地狹窄,直至內外感官輸入全部切斷,從而形成了感覺剝奪。

但是佛教的禪定,至少可以區分兩種基本的種類別,即,三摩地/止(samatha,專注、止寂)和毘婆舍那/觀(vipassna,洞察、分別),是用於上座部教、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。

儘管本森的話也許只有修行的形者才會發生,在他們身上產生此種狀況的可能性也不大,畢竟,鮮少佛教形者在禪修時不採止觀互用的方式。

在《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》種,對於幻覺的定義,從原先以跨越文化的角度定義為異常的精神狀態,變成在某些文化和宗教中可以是一種正常的精神狀態,要求研究對想能夠證明自己能力在執業和社會中發揮正常的作用。
更多詳細在內文 : (゚∀゚) https://www.douban.com/group/topic/13092723/ (o.1kkNs2)(17/09/12 00:37:29)

【刪除文章】[]
刪除用密碼:
第一頁[0] 最後一頁